「郭赟」艺术以及“五四”残存的记忆
发布时间 : 2021-06-17 14:06:41

本文作者郭赟,“时间的河——2021湾区当代艺术联展”联合策展人。

 

【一】

 

艺术就像永不枯竭的溪流,那源远流长、时代流淌的溪水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深,时而浅,时而快,时而慢,连它的颜色也始终变化着。然而,又有谁能确切地标出这些变化的分界线呢?

——克莱夫·贝尔

 

 

当代艺术正在发生巨变,只是大多数人尚未觉察——我们身处新河段的分界处。

 

今天的艺术如果脱离了市场意义,究竟何为?从北京到上海,从一个充满文化中心主义政治氛围的城市到另一个充满市场中心主义色彩的城市,当代艺术身处其中似乎正与其初衷渐行渐远。“大湾区”概念显然是另一种中心化,但长久以来始终被当做某种边缘的区域文化,在此区域成长的新一代青年艺术家们,他们所走的路径及选择的创作语言和表达形态,多趋向于反传统市场逻辑的方式,但同时他们显然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市场机制,一种新的市场逻辑,这无疑也是在营造一种新的中心主义!但无论如何,在这种新的价值体系在被接受之前,究竟是一种被刻意托举的城市炼金术,还是指向未来行将构建一个新的乌托邦世界?这需要在关照全球当代文化史、思想史以及艺术史的同时有清晰且不乏激进的判断。

 

《10.476m² NO.202010》 柯济鹏 水墨宣纸 87×60×46cm 2020

 

二〇一九年,我刚来深圳不久之时,策划过一次青年艺术家联展,彼时虽然以“湾区”之名,实际上参展艺术家基本是深圳青年艺术家,他们中有的小有名气,大多没什么知名度,有别于其它一线城市艺术家的是他们对于艺术史的淡漠以及对当代艺术核心价值观的有意无意的解构。当代艺术也许已经挣脱了传统意义上经典艺术史的枷锁,历史是当代史,当代史却无法成为历史,其根本在于当代艺术核心价值观的不确定性,所以,艺术史家始终无法建构一部当代艺术史,而只能是文献集。这其实正是当代艺术应有之义,新的思潮与新的时代已然开启,所以我把展览定为“时间的边缘”。如克莱夫·贝尔所言,分界线并不明显,大多数人并未察觉某些本质性的转变。另一个原因是二〇一九年适逢“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也是对当年青年们热血救亡、壮志未来及激昂理想主义情怀的缅怀! 

 

《黑白留影4》 蒲浩淼 布上丙烯 55×160cm 2013

 

【二】

 

归根到底,我们现今的时代里,青年们正在背负着何种理想主义?他们理当背负何种理想主义?这才是本次展览试图去拷问或者建构的东西。时代前行,在英雄的时代里,大多数人都是时代的炮灰,而在庸众胜利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名十五分钟,但终将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不过,历史的书写或许已经改变,大历史会遗忘平庸时代的每一个人,但是所有的个人史都会留下残存的痕迹。艺术似乎更加不重要了,时间的长河中泥沙俱下,真正的艺术家会带着彼岸的向往逆流而上,要么激荡中流,要么顺流而下直入庸众的大海!二〇二一年,湾区青年艺术家联展第二回名之为“时间的河”,时间会决定一切,我们无法抗拒时间,但可以判断谁在时间里同行!

 

《有虎图》 徐振邦 板上绘画装置(丙烯、喷漆、激光造型切割雪弗板,尺寸可变) 2020

 

个体

 

对个体存在及他者的探讨将会贯穿整个当代艺术史。当代艺术日益摒弃宏大历史性叙事的表达,观照个体的微观叙事隐然成为当代艺术主流表达。这与时代有关,而湾区当代艺术因其特定的地理与历史关系,清晰地呈现了这种变化。

 

《无所不在的图像(无人商店)》 黄咏瑶 装置(2400张明信片,尺寸可变) 2021

 

黄咏瑶来自澳门,她的作品《无所不在的图像》展示了普通人的日常世界,也是艺术家对个体存在的反思,在后消费时代,信息爆炸,所有的一切都在被消费,包括艺术家及作品本身,作品《无所不在的文字》同样很直观地传递了这样的观念。这与蒋国远的作品不谋而合,蒋国远的作品《接下来......》同样基于生活经验,但可能都是时间的碎片。

 

《接下来......》 蒋国远 纸本丙烯及木板 2019

 

《瘟疫派对》 彭杜 布面油画 80×60cm 2017

 

彭杜的作品恰如其分地用华丽的语言描写着浮世寓言,光鲜亮丽的浮华世界背后也许就是一场《瘟疫派对》。而周金华的作品中,充满时间痕迹的瓦片及其上所描绘的人与物,均指向了某种虚无主义,这与彭杜的作品不谋而合。蒲浩淼的作品营造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压抑感,似乎可以把画面中的人以及画面外的观众吞噬掉,而随意挥洒描绘的人物苍白而毫无个性,这其实描绘了一个事实,缤纷世界每个人似乎天差地别,而事实上基于某种社会模型,每个人都按预定的轨迹完成特定的人生过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银坎保的作品《孤岛》用行为和影像的方式关照个人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人工智能和社交网络越发达,个体的人越像是孤岛。郑梓程从对潮汕地区区域文化的关照出发,用一种带有悲怆色彩的综合装置,隐晦地表达了对大历史和被遗忘时代的缅怀。

 

《孤岛》 银坎保 行为视频 6'07'' 2015

 

《黄金海岸》 郑梓程 双屏影像装置 1.5㎡ 2021

 

未来

 

《视网膜•29》 曾曦 镜面不锈钢、有色环氧树脂 110×110cm 2016

 

曾曦的作品《视网膜·29》就像一个世界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关隘,又如异次元世界之眼,或者虫洞,始终让人在直视自身的同时置身于虚实不断切换的情境之中,观者、镜像和作品在虚与实之间游移变换,交织着视觉深处的某些隐秘角落,充满着某种抽象的宏大。郑龙一海和劳大伦的作品同样带有对未知世界的建构或者探讨。郑龙一海关注自身,也关注科学和生物学,其作品带有未来色彩,既在尝试对自己进行重新剖析和认知,也是对未来的探讨。劳大伦本人及其作品均来自虚拟的或者未知的平行世界,绘画作品只是未知世界的外延或者在现实世界的物化显现。

 

《电子生物系列》 郑龙一海 灯箱装置(2件) 150×200cm 2016-2018

 

“身体局部-五官”系列 劳大伦 布面丙烯 2016-2021

 

社会学

 

《重新雕塑系列作品》 二打六小组 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2016-2020

 

“二打六”是个粤语词汇,意为“无关紧要的角色”,小组原本有七人,我开玩笑说那岂非“江南七怪”?黄海清反驳:为什么不是“竹林七贤”!当代艺术中,“怪”比“贤”抢眼,也似乎更吃香,但面对怪诞的鬼城,也许只有“贤者”才能真正澄怀味象!二打六小组的“睡鬼城”系列作品以身体行为介入其中,对荒诞现实世界中城市化、现代化、个体存在等问题转换为视觉上的崇高化、经典化,而这些经典化的视觉形式实际上充满了反思、戏谑和嘲讽。二打六小组以一种看似无厘头、生活化及低廉的方式介入艺术,实际上正是基于对于周围世界荒诞性的反思。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二打六小组”、“门缝小组”与谭荔洁的作品在精神内核上具有共同性。谭荔洁的作品多数从个人经验出发,重现一些已经或者行将被人遗忘的小历史,而这些小历史往往是大时代洪流冲散的碎片。影像作品《热带地区奥斯曼》描绘了一个她自身居住小区的人、物、事,物是人非事事休,曾经的塑料大王从辉煌的顶峰跌落之后,豪宅别墅也只剩冷漠的雕栏玉砌,宏大的空间如“二打六小组”作品中的鬼城一样,暗示着曾经膨胀的欲望,从自己的角度观察着这个荒诞却现实的世界。门缝小组和二打六小组同样带有对自身的自嘲,同时也反观着这个现实世界的荒诞性。《风去浪又回》即在暗示着现实世界的虚无。

 

《热带地区奥斯曼》 谭荔洁 单屏影像 2017

 

《在交汇处》 门缝小组 装置(尺寸可变) 2020

 

肖海生用了一种超写实的手法描绘各种书架上的书籍,过于真实的手法描绘的对象却全然是虚构的,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是艺术家自己杜撰的,包括书籍的出版社以及藏书编号等信息。这些编辑和杜撰的内容实际上都是与艺术家的经历相关的一些碎片信息,艺术家刻意营造了一种虚妄的真实。李政德的作品与肖海生相似,在真实与虚妄之间似乎是没有任何界线,李政德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来一些碎片场景,然后拼接处理成为某种虚幻的场景。

 

《伪小说·经商之路》 肖海生 布面油画 41×200cm 2019-2020

 

《图层系列-月亮》 李政德 数码摄影2/6 50×50cm 2019

 

徐振邦的作品《有虎图》是基于社会学叙事的寓言式表达,处于食物链中下环节的丛林动物,在一种特定的组合中,透出了虎的轮廓线。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适者生存,背后的社会学逻辑是不同的群体组合在相互依存的情况下,背后可能隐藏着凶狠的猛兽,当然,猛兽具备强攻击性的同时也很可能反噬本质上由弱势群体构成的自身。

 

语言

 

《垂直的协调》 陈锦潮 墨、综合材料、铁钉 300×80cm 2015

 

传统与现代之间究竟该如何无缝链接?陈锦潮的作品提供了一个视角,滴洒的墨凝固后的几何形体进一步切割,重新解构成为一件跟空间有关的装置作品。柯济鹏的雕塑作品先在宣纸上画出纹路,然后揉成云石状,用树脂固化之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形态,既突破了传统水墨笔墨语言的桎梏,又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逻辑。显然,陈锦潮和柯济鹏都在探讨传统意识的现代转换。这也一直是当代艺术探讨的核心议题。包括何俊彦的作品《窗》也在探讨相似的问题,当代艺术如何从传统中走出,直面现代性,同时基于中国性表达,这需要从语言和作品的精神内核上寻找答案。

 

《窗》 何俊彦 布上综合材料 200×320cm 2013-2020

 

《时光与风光No.8》 周金华 瓦片丙烯 19×18.7cm 2020

 

【三】

 

中国当代艺术迄今已逾四十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沉浮,有过高潮与低谷,有过喧嚣与沉寂,也有过激进与彷徨,其背后是大时代的变化以及意识形态的转变,从改革开放到下海大潮,从消费时代到信息时代,直到今天的大数据时代。当代艺术也从“星星美展”启航,走过了“85新潮美术”、“89现代艺术展”、“实验水墨”、“玩世现实主义”等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或敏感于时代,或敏感于自身,或者仅仅只是对艺术本身与生俱来的共振,他们以艺术的名义与时代同行——或者引领甚至推动时代前行。今天,“虚假信息爆炸”与“新文明的冲突”交织在一起,当代艺术又将去往何方?“五四”已逐渐远去,只留下些许残存的记忆,而当代艺术依然在路上,我们始终需要不断回望历史,并不断拷问“我们”是谁,当前身居何处,并将要去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