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浩:幻像即真相
发布时间 : 2021-04-08 12:28:01

​本文原载搜狐-人物志,作者易悦:

 

采访曾浩老师的过程十分顺利,这位当代艺术家言辞严谨,条理清晰,在作品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哪怕是一般的受众也能从第一眼分辨出他的作品。

 

从事艺术创作至今,曾浩的作品主要分为两个系列:1996-2007“门神”系列、2008-至今“泡泡”系列。

 

这两个系列的作品对社会现实保持着密切的关注,以时代典型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关于创作背景在访谈中也有提及,本期人物志专访将以对话形式呈现。

 

 

易悦:您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与童年经历有关吗?又是什么时候决定要走向艺术创作的道路?

 

曾浩:我觉得对艺术的理解力和对其他事物的理解力没什么不同。与童年经历没有关系,因为在我的童年,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十分匮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都经历过。

 

我的艺术创作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但我真正决定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是快接近四十岁的时候。

 

我快到四十岁的时候才明白,我这一生究竟想要干什么。这是一个很艰难也是来得很迟的决定,是从个人性格、教育、经历、兴趣爱好、内心的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的。庆幸的是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并及时实施了。

 

 

易悦:在接近四十岁决定走向职业艺术道路,那么您的学习经历是怎样的?

 

曾浩:我读书(学画)比较早,十五岁在四川宜宾师范艺体校学习美术专业,中途教了三年的中学,后来又分别在四川美院、广州美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

 

因为上学比较多,所以认识的优秀老师(艺术家)就很多,常常是他们创作上的突破触动我,让我不断地思考和进取。

 

其实我是一个不太聪明的人,有时候也不太敏感,一开始的创作常常受到别人(包括西方的艺术家)的影响,中国的许多艺术家都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当然,有时候我也不完全了解自己。

 

 

易悦: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您创作的过程?您一般是如何获取创作灵感的?

 

曾浩:我从十几岁开始画画到现在有三十多年了。我理解的现在一般的艺术创作大概有几种方式:

 

第一是纯粹从个人感受、兴趣或体验出发开始创作;

 

第二是带着某种观念去引导创作;

 

第三是从语言出发,确定某种语言方式后,再去寻找题材和内容;

 

第四是命题创作,当然还有其他。中国人的思维,无论是做人做事(包括文艺创作),大多都喜欢“三思而后行”,思考好了后再行动。

 

我的创作大多也是思考的结果,当然这不一定是最好的创作方式。

 

 

易悦:从1996年开始,您是怎么想到以“门神”作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呢?

 

曾浩:“门神”系列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市场经济的开放,中西方文化的大融合,中国进入全球消费时代。

 

门神作为东方文化符号,在消费时代下呈现出多种状态:东方与西方,男性和女性,一种新的场景,一种新关系,一种新的精神交媾:占有、征服、缠绕、欢愉、欲望和浮华等,呈现了传统文化在消费时代下的某种人性面目。

 

“门神”系列作品《姻缘NO.2》 布面油画 80×90cm 1996

 

易悦:您能够捕捉到物质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蔓延,是否与您童年时物质匮乏有关?

 

曾浩:当然,在我童年的时候,中国物质条件是极其贫乏的。

 

三十年后的今天,物质条件有了极大的提高,我想大多数传统的中国人心理状态也会随着时代转变:解放思想,开放身体,释放欲望。

 

易悦:那么您主要是站在传统的角度来看的?

 

曾浩:对,因为门神本该是看家护院、镇宅避邪的。

 

但门神失职,却手揣酒杯、怀抱美女,与蒙娜丽莎结成"姻缘",生出小天使等,暗喻封存多年的传统东方性格变得活色生香、敞开胸怀、融入全球消费潮流,以致方寸大乱,哈哈!

 

“门神”系列作品《爱我吗?NO.12》 布面油画 150x180cm 2005

 

易悦:在资料中了解到,您是2008年开始创作“泡泡”系列的艺术作品,那么当时选取这个题材的背景是怎么样的?与金融危机有关吗?

 

曾浩:有直接的关系,当时人人都在谈论金融危机,有种凄凉感。

 

那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泡沫”,我联想到了泡泡,及它有关的特征:美丽、膨胀、欲望、易碎,它与自然有关,与社会有关,与人的心理有关,它的指向应该更直接、更明了。

 

正好,画了十年门神,也面临转型,所以2008年开始了以泡泡为主题的创作。

 

 

易悦:从刚开始创作“泡泡”系列作品到现在,您对于“泡泡”这一物象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变化?

 

曾浩: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创作,我慢慢体会出泡泡创作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看得见的泡泡,它可以吹、可以触摸、可以玩,极其真实,例如洗衣服留下的肥皂泡泡;

 

第二个是社会层面的泡泡,比如经济泡沫、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等;

 

第三个层面是心理层面的泡泡,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层面,是人性内心的欲望与膨胀,它无法直接以视觉体验到,因此我借用了如猪、小狗、狮子、女人、青蛙等头像与极度夸张的大肚形态来组成欲望的生命体,借以表达这一层面的泡泡情绪。

 

《幻像与虚构No.3》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8

 

易悦:在创作“泡泡”系列的作品时,您个人的心境是怎样的?

 

曾浩:佛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人生如梦幻泡影"、"看上去一切那么美好",这些词很有诗意也很荒诞,正如泡影看起来很漂亮却很容易破灭。

 

这世界本来一切都是幻像,幻像即真相(曹茂超语)。

 

《幻像与虚构No.2》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8

 

易悦:您的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注,那么对现实的关注是否会影响到您对自我的认知?

 

曾浩:肯定的,因为在当下的中国,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其他渠道的信息,有太多太多的事件,非理性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和底线,为此我常常莫名的“激动”,但无能为力,这些事正一步步地改变和影响这个社会,令人不安。

 

所以有些情绪像呼吸一样难以摆脱,自然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的创作中。比如北京这次的“驱人”事件,让人失望。

 

 

易悦:您对下一阶段自己的创作有没有一些想法和思考?

 

曾浩:面对这些,没有什么太多想法。

 

只是要活下来,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活着要紧"(陈丹青语),健康地活着才有希望。

 

我北漂十多年,逐渐感觉到艺术创作,特别是先锋艺术创作的非重要性或局限性,要回到以前的"理想主义"或者"英雄主义"的状态似乎很困难。

 

就这样活着,画着,这同样让人失望。

 

 

易悦:在过去的经历中,有没有对您整个人生起到转折意义的事情?

 

曾浩:两次递交辞职申请书,极大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第一次是1988年,我辞职后参加了普通高考。第二次是2007年,我辞去了大学教师的职务成为职业艺术工作者。

 

两次的决定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更好地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