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关于“母亲瓷”,你不得不知道的秘密

从陶到瓷,古人在泥土里提炼了两千年。东汉晚期,当青瓷终于在越窑烧制成功时,世界从此有了瓷器。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越窑青瓷双耳贴辅首印花罐

西晋(266-316)

祥山艺术馆藏

罐作直口高沿,丰肩,鼓腹斜收,底部内凹。口沿下饰弦纹一周,肩部饰简单印花纹样,并等距离对称置四系。内通体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造型规整端庄。肩饰辅首,俗称怪兽衔环,是一种兽面纹样。多为椒图、饕餮、狮、虎、螭龙等凶猛兽类,原是指镶嵌在大门上作为门环的底座,也可不衔环而仅作装饰用。现也用于青铜器、陶瓷等器物上。起源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两晋时期很是流行。

 

它的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省的宁绍地区。东晋的青瓷造型偏重经济实用,到了南北朝,器型演变得挺拔修长、瘦俏轻盈。以日常用品罐、壶、碗、盂、炉、瓶等常见器型为主流。鸡首执壶是这时期的代表造型之一。



 


越窑青瓷鸡首执壶

南北朝(420-589)

祥山艺术馆藏

盘口,细颈,鼓腹,平底,鸡首昂立于肩部,龙首柄粗壮有力。

 

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唐人陆羽,从饮茶出发,将越窑青瓷评为第一。他有一段品评茶碗的话:“碗越窑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由此可见越瓷受青睐的程度。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越窑青瓷盘龙瓶一对

五代(907-960)

祥山艺术馆藏

收口,长颈,溜肩,长圆腹,平底。颈与肩之间饰一盘龙伏帖其上,造型生动。器型轻巧优美,胎体较薄,施釉均匀。

 

越窑系瓷器主要器型有盘口壶、鸡头壶、执壶(注子)、唾壶、虎子、谷仓、碗、格子盘、蛙盂、熏炉、砚、烛台、耳杯、托盘、盏托等。薄胎,胎色浅灰或灰色,胎质细腻,表面光滑。通体施釉,釉薄而匀,釉面莹润,釉色多偏黄或偏青绿色。




 


越窑青瓷倒流壶

五代(907-960)

祥山艺术馆藏

此壶设计巧妙,由于注口在器物底部,注水时需将壶倒置而得名。通体施青釉,为五代时期珍品,器型新颖别致,装饰技法有刻划、堆贴等,堆贴子母狮生动形象,刻花缠枝牡丹纹有浮雕感,线条流畅,纹饰与釉质完美结合。倒流壶最早产生于何时,仍没有定论。宋、辽、金时期,倒流壶较为流行。元明清时期,倒流壶一直都有制作,保留下来的实物尤以清代为多。




 


越窑青瓷辟邪烛台

西晋(266-316)

祥山艺术馆藏

该器整体作仰首蹲伏状,背有一浅管,与器内不通,可用以插物。双目前视,张口露齿,兽耳直竖,颔下饰长须,腹部自然下垂,短足前曲,尾巴弯曲下拱,紧贴于臀部。全身施青釉,匀净无瑕,造型优美,是一件实用器皿。

 




 


越窑青瓷谷仓

西晋(266-316)

祥山艺术馆藏

西晋谷仓器身为腰沿罐,口部覆盖,上塑一组建筑物。腰沿上堆塑为二层,中为筒状颈,周围塑拱手跪姿的胡人俑,展翅雀跃的飞鸟,以及门阙等建筑物;罐体为溜肩,弧腹,平底,肩腹部划弦纹,罐身上贴附蛙头、铺首、骑兽俑、舞蹈俑。纹饰内容丰富,制作精良,通体施青釉。盛行于三国两晋之时的谷仓,是最富有研究与艺术价值的越窑青瓷。

text
img